“戴老师,您好!婧婧在学习上遇到点困难,还想请您指导……”近日,一条“求教”微信让高邮市周山镇初级中学数学教师戴生明心生牵挂。发来微信的不是周山镇初级中学的家长,而是陕西省米脂县一名初中生的父亲。这条“求教”微信缘起一段支教故事。江苏高邮与陕西米脂,两地相隔千里。2017年10月,根据国家东西部扶贫战略要求,高邮与米脂结对共建。此后,很多高邮人奔赴米脂,开始了扶贫济困之路。去年10月,56岁的戴生明加入了这支爱心队伍。
蹬单车走山路完成百余次一对一家访
在那批支教的老师中,戴生明年纪最大,但一样很拼。在米脂一中任教的8个月,戴生明至今历历在目,“那些孩子基础普遍较差,学习习惯也不是很好。”干着急没用,戴生明开始了一对一家访。因学生大多住校,只能利用周末时间。路是崎岖的山路,交通工具是辆旧自行车。这样的家访路,戴生明来来回回走了百余次。作为外乡人,即便有手机导航,戴生明也没少迷路,而且在山里手机时常没信号。
班上有49名学生,戴生明骑车家访过34名学生家长,最远的一次是骑车到距离学校15公里的镇川镇。令戴生明欣喜的是,他的家访工作得到学生家长的积极配合,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改善。“我刚去的时候,这个班的数学成绩全年级倒数第一,当年学期末就追到年级第二,有的学生刚开始数学只能考60多分,如今能考100多分。”说到这里,戴生明满是骄傲。
做课件建小组带去先进教育理念
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,戴生明想了很多办法。“提高课堂效率,现代化教学手段必不可少。”为了帮助学生尽快消化当天所学的内容,他根据班里学生的实际情况,有针对性地制作教学课件,制定教学方案,还创新建立了学习小组,来激发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。
住校生们虽然有晚自习,却没有老师上课,且孩子们自学能力也不足。看到这些,戴生明决定每天至少花一节晚自习的时间辅导孩子学习,并进行个别辅导。通过长期坚持,不少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。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,戴生明拿出有针对性的方案。在七年级学年结束时,戴生明班上的优秀学生人数居全年级第一。“在一学年不到的时间里,高邮的支教教师为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经验,帮助我们学校教师改进了教学方法,激发了大家的教学热情。”米脂一中校长郭拥军说。
发起爱心倡议为特困学生重建一个家
扶智助贫是戴生明等高邮支教教师此行的使命。年级里15名特困学生,成了重点关注的对象。学生郭超(化名)就是其中之一。这个瘦小的男孩和年迈的奶奶、患过小儿麻痹症的叔叔住在一起。第一次去郭超家,戴生明被眼前场景震惊了:“那个家,三间窑洞,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,泥巴糊的墙破烂不堪,老鼠四处乱窜……”当天回到住所的戴生明,立即在自己的学生群和朋友圈发起爱心倡议,希望能把千里之外的爱心集结起来,输送到米脂。倡议很快得到响应,前后共筹集善款33000多元及衣物、学习和生活用品等。戴生明自己也捐献了1900元。
想帮郭超家修缮房屋,光捐款远远不够。戴生明和另一位高邮支教教师吉基巍与当地民政部门、学校进行了沟通,此事也引起高邮挂职米脂副县长周启泉的关注。最终,在邮米工作组、米脂县民政局、印斗镇、县一中和邮米两地爱心人士支持下,及时筹措到首批修缮款。让戴生明特别感动的是,当得知政府筹到了钱修房,郭超79岁的奶奶颤巍巍地从口袋里拿出积攒多年的5200元钱。“老人说,修房子不能全靠别人帮,自己也要出点钱。”
如今,郭超家的两间窑洞修缮一新,新建了家用水塔,新砌了灶炕、小屋和庭院,浇筑了水泥地坪。“这样的家,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。”郭超的奶奶在新房前与学校老师合影时,不停地抹泪。住进新家的郭超脸上笑容多了,学习也比以前带劲了。
路虽远惜送别相隔两地师生情谊仍延续
支教老师倾情付出,学生、家长感恩在心。今年6月,戴生明的支教任务圆满结束。令他意想不到的是,就在出发回高邮的当天,有9名学生在家长陪伴下,从家里赶来为自己送别。那位发来“求教”微信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。山路不好走,学生朱婧和父亲凌晨4点多就赶到学校等候戴老师。郭超年迈的奶奶和残疾的叔叔,在前一天清晨六点不到,扛着50斤小米、绿豆等农副产品赶过来,想送给戴生明。“那些东西要么是老人种的,要么是家里买的,我是来支教的,哪里能收!”戴生明的推辞让老人流下泪水。
相隔千里情未断。虽然回到高邮,但戴生明和米脂学生们的联系并未中断。“你瞧,班级群还在,学生、家长还在里面给我反馈学习情况,我和他们一直在一起。”戴生明时常不忘在群里提醒学生要认真学习。“这些孩子将来如果能走出大山,他们的家庭也就有了希望。”采访结束时,戴生明心心念念着说。